前言
准备写几篇文,关于宏观和微观,文章目的在于使读者可以看懂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作者文笔不好,标点或其他使用不当之处,见谅。
经济是什么(GDP直观但经不起思考或者说思考的深度有限,或者空中楼阁),或者说这里的经济是什么(也许是角度问题,从每个具体的个体出发)
古时的农民如何变成地主?也许有人生来就是地主,但这不是我的角度(而且似乎无法找到一个时间点,大家都是农民的时间点,这样就更方便我们从头论述),普通农民如何变成地主(当然是古代的时间范围)。
种地,靠着天时地利获得丰收,留下口粮、种粮,剩下就是余粮。余粮可以买别人的地,可以开垦荒地(自己开慢且少,只需要提供来年的种粮;雇人快且快,但需要更多的粮食),也即余粮的多少决定了你能有多少新地。显然这就是一条通往地主的路径,当然一开始很慢(风调雨顺的情况下,也需要几年的时间进行初始积累,比如第一年开了一亩,那第二年就能开二亩,熬过前几年后就会加快)。当然除了风调雨顺这个前提,还有各种其他的苛刻条件,比如你想要盖新房(一次性用掉几年的积累或者从其他人借),娶媳妇(甚至妾),生孩子(古代孩子比较多),家里人生病(余粮换药),赌博等,任何一件事都足以延缓你通往地主之路的速度,(所以第一桶金很关键)。如果能克服这些因素,你便慢慢由普通农户变为富农进而变为地主。(这里暂以粮食为财富的唯一载体,这不算离谱的假定,对农民来说这也是他唯一的财富载体,卖儿卖女这种不道德的不考虑)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下的农户的时代梦,这就是他的经济活动;站在当局者的角度,如何使农户实现梦就是当局者的应有作为,比如免征赋税、在农户遇到灾年的时候提供救济;同理,当局者的任何反向操作都会使得这个梦遥遥无期,比如过重的赋税(使得余粮无从积累)、徭役(缺乏劳力就更显然了)。
皇上如何变得伟大?(把这当作一个正常的皇上的追求不过分)开疆拓土、国泰民安。
朝廷的余粮来自赋税,盐铁瓷茶等专卖行业的利润积累。一定的赋税,其他行业的利润积累对应了一定的公职人员数量(官员、兵),(这个应该不言而喻,一斤粮食只能养活一个人)。当局者如果要开疆拓土(这里指的是超过当前兵力的行为),必须增加税赋,进而影响农户的地主梦。
适当讨论一下农业之外的行业,比如铁矿。朝廷专营(这是古代别忘了),雇人(也许征徭役,或者都有),采矿,卖给朝廷(当然其他各行各业都需要一定的铁具);整个行业的人都需要铁具换粮食的操作来维持生存(暂且假定只涉及这两种物品)。当然这里就有了新的“矿长梦”(虽说是朝廷专营,矿长总归多得,矿长也得是个专业官员)。
现在在两个行业得背景下综合考察一下经济行为。单个农民变成地主当然是困难的,但一堆农户之间,总有人可以变成地主(正如电影1942里面,张国立饰演的地主“他知道怎么成为地主”),那么一个村子的经济体系就由原来的家庭化的分散农耕经济变成地主和其他农户的单级格局(当然也可能多级格局),这时非地主的农户的地主梦几乎就只是梦了,(他们积累余粮的速度远远慢于地主,同样的新土地出现时,肯定竞争不过地主,更何况需要持续的竞争过地主),顶多是一个富农。作为富农,当铁矿这个产品出现时,他们便又有了新机会,富农的儿子可以不用耕作而将时间投入到铁矿专业的研究上,进而进入新的行业。(值得强调的是,这是富农或者地主的儿子而不是普通农民,因为他们没有余粮来共给一个不参与劳动还要消耗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农村由地主、富农和普通农户构成,余粮除了窖藏一部分,剩下的以参与铁具交换的形式供应给铁具行业的人、以缴税的形式供应当局者(皇上和官员),农业和铁业也进入了自己的稳定状态。
简而言之,农户的余粮作为整个经济体系的起点,承担赋税、参与铁具交换、为农村年轻人提供改行的原始积累。
不作为证券推荐或投资建议